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前期确定的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等一揽子财政政策有望在“两会”明确。近期,有关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日渐升温。有财政专家认为,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建议如果由央行直接购买特别国债,不但可以避免国债向市场发行产生的挤出效应,而且可以产生和央行扩大货币供应不同的效果。
财政赤字货币化并非新话题,过去业内对这一问题少有谈及,主要是因为不受约束的财政纪律曾一度令一些国家陷入恶性通胀的痛苦泥淖中,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因此,过去不少国家强调央行的独立性,不能成为财政政策的“钱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就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然而,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日本、美国等国家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后并未引发通胀,使得近些年现代货币理论(MMT)开始大行其道。MMT的一大本质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宣称对能够以本国货币借贷的国家来说,财政赤字并不可怕,因为赤字可以货币化。
疫情席卷全球,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启动新一轮财政赤字货币化。例如,英国政府宣布,将财政部在央行的透支账户规模暂时扩大到不受限制的数额。国内的一些专家据此认为我国也可以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让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其中的理由便是国外的经验已表明,财政赤字货币化已不会引发通胀问题,因为现在整个货币运行的状态已发生质的变化,通胀的可能性很小;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现有的货币政策宽松手段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在减弱。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外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意味着就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仅看到国外财政赤字货币化未引发通货膨胀,却忽视欧美等国近十年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是片面不客观的。
首先,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上一次金融危机中已采取了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其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没有正常操作空间,不得不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式,让居民和企业活下来。但对中国来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工具相对丰富,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还有在正常操作空间内的回旋余地,尚未达到万不得已的一步。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不突破现有法律的前提下,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支持财政刺激政策。
其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十余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使用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虽然未引发通胀,但富人群体受益于权益类资产价格的一路猛涨,贫富分化加剧是不争的事实。一味地使用财政货币刺激手段,而忽视结构性改革,是欧美等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中国来说,当前的物价水平呈现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食品价格通胀,工业品价格通缩;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中,房价变动并未纳入统计,通胀数据并不完善。
经济衰退时扩大财政赤字有必要,但财政刺激在挽救经济的同时,要兼顾财政纪律和长期的制度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短期内虽会带来经济企稳、稳定市场信心的甜头,但这类政策是把未来押作赌注,必须对这一问题慎之又慎。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后者才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DF387)
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骤降至1969年以来最低水平,若这一水准持续下去,将成为就业市场不均衡复苏的下一个里程碑。...
周二,美元指数一度跌至92.528,为3月2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不到一周之前,该指数曾触及近五个月高点93.439点。但在欧市盘中,随着国债收益率企稳,美元整体人气转好。美元指数上涨0.18%,至92...
“沉寂多时的比特币和区块链微信群,又火了。”曾就职于区块链媒体的黄华告诉记者,“好多人都在问,比特币现在多少钱了?”经历了一年多的“熊市”后,比特币价格在今年迎来了反转。从今年...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周五表示,匈牙利预计将在夏季结束前与俄罗斯签署一项额外的天然气合同,运输规模将达到7亿立方米。...
2022年初以来,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石油供应紧缩,油价居高不下这一难题尚未解决,天然气危机又“兵临城下”。...
能源短缺和高通胀的双重打压下,欧元区经济左支右绌,难承其重。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经济衰退或难避免。...
根据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在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取得了一系列立法进展后,他的公众支持率本周开始回升至40%,为6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周三(8月10日)美股盘前,美国劳工部即将公布美国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报告。目前市场已经注意到一些迹象,可能预示美国通胀以达到拐点。...
投资者等待周三公布的美国7月CPI消费者通胀数据,此前预期是同比增幅仍然很高,但是环比回落,展现通胀接近触顶的迹象。...
数据显示,当地时间8月9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挫,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芯片股也普跌,中概股尚乘数科和智富均出现暴跌。...
版权所有 @2010-2019 MT4如何开户 www.chinamtsh.com 沪ICP备15014470号-14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